2012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1111-2019-002054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2-02-02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
有效性:有效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2-02-02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6日在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1年工作情况和过去五年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着力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灾后重建胜利完成,发展振兴步伐加快。对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查漏补缺,加大力度,着力抓好港澳台援建和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建设,全市竣工重建项目5459个,占99.5%;完成投资1568亿元,占99.9%。认真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力抓好产业振兴、就业援助和扶贫帮困,帮助3.8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335个灾区贫困村和返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超过震前水平。加快“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受损项目建设,确保了汛期前绝大多数受灾群众“迁新居、住新房”。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增长15.6%;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增长3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亿元,增长46.4%。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实现利润总额128亿元,增长31.6%;利税总额232.9亿元,增长29%。产值过亿元企业达353户。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狠抓科技助农增收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粮食总产205.2万吨,增加3万吨。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加快,肉类总产49.1万吨。新农村整体推进县、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农博会。服务业持续升温。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6亿元,增长17.3%。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向农村延伸金融服务,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09.9亿元,贷款余额718亿元。深入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召开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旅游标准化示范市通过省级验收,实现旅游总收入51.7亿元,增长26.9%。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强化重点企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管,关停落后产能企业32户,完成省市挂牌13户工业企业、6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好转。

投资拉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努力在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扩大投资规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4亿元,增长8.2%,其中工业投资257.1亿元,增长15%。加快功能型枢纽型交通体系建设,着力抓好重要过境通道、经济干线和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开工德阳南北汽车站,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53.7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投资42亿元,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孝感水厂二期等73个项目开工,长江西路延长线、绵远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按照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要求,开展城市新区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启动旌东新区、亭江新区“起步区”建设。德阳电网“康桥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无线城市”综合应用平台等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更加紧密。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成德同城化发展稳步推进,旌江大道等基础设施对接工程启动实施。对口援建长期合作进一步深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推进厅市合作,参加西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到位国内市外资金404.4亿元,增长41.5%,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6个。实际到位外资1.9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9.1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其中出口13.9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1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831元,增长20.7%。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就业3.2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7.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0.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6.8%。城镇和农村低保累计人均月补差172.9元、84.7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2万套,实施11个片区1424户棚户区改造。实施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5.2万人次,解决8.5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4万名。“两基”成果得到巩固,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扩面提标,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启动试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有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8万户。人口和计生“双创”工作深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以内。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第二届市运会,参加第七届全国城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以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强化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加强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清平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我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民主法制稳步推进,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11件、政协委员提案192件。深入推进全国法治城市创建试点市和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决定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政务公开平台。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强化对灾后重建等的监管,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统计、档案、住房公积金、地方志、防震减灾、气象、老龄、外侨、对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克服了“5·12”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化危为机,超常努力,圆满完成本届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

“5·12”以来,我们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强力推进灾后重建,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坚韧奋进,打赢了抢险救人、灾民安置、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等一系列硬仗,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灾后重建,如期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城乡住房大改观,33.4万户农房和6.8万户城镇住房全部竣工入住。各类设施大提升,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城镇建设大跨越,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42.9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更加完备,汉旺、红白等重建城镇展露新姿。产业升级大发展,竣工1094个工业重建项目,产业结构在重建中得到优化提升。生态环境大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生态持续恢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

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经济走过了地震重创-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历程,实现了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转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2011年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3.7倍、3.1倍;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3.2倍,我市被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五年来,我们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3亿元。城市承载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城市空间持续拓展,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7%提高到43%,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新农村示范村。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水利、能源、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五个扩权县(市)发展振兴势头强劲,什邡重返全省“十强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事业领域等改革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48.9%提高到55.4%。品牌战略成果丰硕,拥有中国名牌5个、驰名商标17个。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内资1180.5亿元。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改善卓有成效。累计安排民生工程资金182亿元,建成一批民生性设施,群众在住房、饮水、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9倍、2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各类教育健康发展,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成为全国高等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职教改革发展示范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城乡。“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建成了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诗篇。五年来城乡面貌的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德阳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北京、江苏等援建省市无私援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全市人民,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广大援建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现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产业转型步伐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有力支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镇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有待改进。

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当前,德阳正处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发展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市第七次党代会对德阳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目标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巩固扩大优势、领先四川发展、走在西部前列”的努力方向,显著提升德阳在四川乃至西部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到2015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3500亿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更具实力的产业体系,再造一个“产业德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特大城市框架,中江、广汉、什邡、绵竹建成2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罗江建成10万人口的小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强。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强化工业招商,促进聚集发展,建成千亿产业园区2个、百亿产业园区5个。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等服务工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培育连锁经营、网络电视等新型业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核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抓好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二、着力城乡统筹,做大中心城市。城市承载人类文明,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围绕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一中心多片区”组团城市群,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园区为纽带、小城镇为节点、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以超前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优质项目完善城市功能、精致手笔彰显城市个性,推动中心城市向高端商务服务、优质城市生活、引导文化创新的全面提升转型。加快旌东新区、亭江新区建设,五年形成新区框架,打造产城一体、“两化”互动、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新城区。按照强化产业、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快五个县(市)中心城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着眼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城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三、着力改革创新,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始终不渝坚持改革驱动、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增长动力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坚持科技、教育、人才建设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面扩大区域合作,抓住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机遇,实施“南融、北承、东联、西拓”战略,推进成德同城化进程,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衔接、设施连接、产业承接和政策对接。立足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沿链引进,集群发展,集中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

四、着力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民生是执政之基、发展之要。坚持把做实民生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取向,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抓好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围绕实现城乡居民“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民生工程,每年办好一批群众最急需、最受益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五、着力文化强市,提升发展内涵。文化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文化四区”,实施“六大工程”,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强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新时期德阳精神文化形象,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汇集力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振兴,优化区域布局,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格局。结合国家(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五城”创建,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六、着力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凝聚力量,和谐铸就基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创造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使公平正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导向。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促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以社区规范化建设和服务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深入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我们既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更具备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加快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增强信心,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迎接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为此,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双向驱动战略,狠抓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实施产业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产业配套三大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升级,化工行业由资源消耗向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升级,食品行业向质量安全、精品名牌方向升级。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用好引导基金,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力量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五大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战略产品,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继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争创更多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抓好7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节约集约用地和引进项目的质量效益,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工业预警预测,搞好土地、资金、能源、运输等要素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粮油生产核心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稻、双低油菜、烟叶、中药材等八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现代农业集中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搞好农产品营销和流通,鼓励创建农产品品牌。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科技和金融支农力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观光型和外汇型农业转型发展。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和“放心食品”工程,加强农产品安全源头管理。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搞好信息、技术、农资、农机等社会化服务。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抓点、连线、成片、带面,加快建设新农村整体推进县、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狠抓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服务业扶持政策,强化要素配置、功能分区和项目带动,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相促进,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产业与功能互动,抓好现代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改造升级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统筹旅游线路,加快打造五大旅游核心品牌,搞好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和营销策划,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培育服务外包、健康服务产业等新兴服务业。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国家战略,加强前瞻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技术创新引领工程,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抓好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用好人才专项资金,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双百工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域“塔尖”人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狠抓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城乡发展新突破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市区联动,健全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和协调机制,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旌东新区“起步区”实施城北、双东、寿丰、永兴四大组团建设,亭江新区着力抓好石亭江两岸生态整治、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和八角井集镇改造。开通西一环,开工西二环、东一环等工程,加快旌南大厦、南公园二期等续建工程,竣工青衣江路、嘉陵江西路上跨宝成线立交桥等工程。抓好石亭江、天元污水处理厂建设,搞好德阳垃圾处理场扩建及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组团城市发展,提升规划建设标准,大力推进5个县(市)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核领跑、多片崛起”组团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大城镇道路、公交、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县域城市功能。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提高县域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12个区域重点镇和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矿镇、商贸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与农村对接、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促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交通水利等设施建设。围绕构建成德组合型交通枢纽的目标,加快成绵高速复线、成德南、成都二绕等高速公路以及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等过境通道建设,抓好天星、旌江、中(江)金(堂)快速干线建设,为连接成都都市圈、融入成渝经济区打牢基础。做好成都经济区环线(遂德阿高速德阳段)高速公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绵茂公路、广青公路三期工程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区南北汽车站,实施国道108线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网络化水平。大规模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全域灌溉试点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启动人民渠支渠改线和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沱江干流防洪、节水改造、主要江河堤防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华强沟水库、八角水库。完成全国水利普查。抓好能源、通讯等设施建设。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强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的确权颁证。搞好土地整治,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好清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综合体全省示范点工作。在旌阳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逐步转移农村人口。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土地流转平台,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学习借鉴成都等地经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扩权县试点工作,坚持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

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证券等公司到德阳设立分支机构。灵活运用BT、BOT、TOT等融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上市融资。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政策性、商业性、会员制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投融资工具。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体系。落实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认真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上市、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方式转型升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对工商联工作的支持。

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确保到位内资450亿元,利用外资1.8亿美元。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把握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工业园区招商、专业化招商,深化厅市合作,提高招大引强的成功率。抓好西博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的推介及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

深入拓展区域合作。积极对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按照“双核五带”的区域布局,主动加强与成都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建,重点在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功能区、公共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接力度,提高合作效率。务实推进成德同城化进程,主动对接成都、配套成都,实现优势互补和政策叠加,借势借力发展。继续深化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区域合作。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份额,完成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承包工程、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做好海关、检验检疫局筹建工作。

四、突出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富民惠民新水平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措施,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工作。抓好重大项目人力资源招募、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推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层次和培训后就业率。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强化社保基金监管。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发展。建立殡葬保障制度。积极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支持慈善和红十字事业发展。

加强城乡住房保障。坚持按需建设、保障供给、应保尽保,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帮助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解决住房困难,建设公租房6000套、廉租房96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640户,改善2.9万居民居住条件。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开展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试点。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全面推行安置房统规统建。深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D级危房5338户。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抓好扶贫开发等民生工作。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扶贫开发规划,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扶贫资源,推进产业培育与发展,抓好小区域连片开发。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抓好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和扶贫帮困。扎实做好移民后扶工作。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城乡发展新环境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加快化工、建材等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推广使用节能新材料、新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强化统计监测和检查考核。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全力修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深化重点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河道生态建设。加强恶臭、噪声和餐饮油烟污染控制,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切实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地质灾害治理,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贯彻落实《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巩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成果,深化“五乱”整治,搞好城市风貌塑造、乡村和交通干线风貌治理,进一步美化城乡环境。推进城市精细化、优质化、网格化管理。实施道路畅通工程,保障居民出行便捷通畅。

六、切实抓好社会建设,打造和谐德阳新亮点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强优质高中建设,巩固提升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推进全国高等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职教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将居民医保、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40元。构建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推进医疗机构达标升级。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全国试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积极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建养老机构和助老服务组织。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东汽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培育新时期德阳精神,加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抓好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建设,引导、扶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文化龙头企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支持措施,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抓好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596”工程,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着力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应急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群众安全、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防灾减灾,开展应急大演练,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努力塑造政府新形象

建设法治诚信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切实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监督于实施过程。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深入实施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继续抓好全国法治城市试点市和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切实做到履责必实、失责必究、问责必严,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建设务实创新政府。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要求。大力倡导“四个一流”,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努力推动全市重要决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快节奏落实,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造性解决。坚持以科学的机制推进政府工作,进一步完善目标绩效管理、闭环管理机制,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产业提升年、开放突破年、作风转变年活动,做到工作谋划重长远、工作推进重细节、工作落实重成效,确保各项工作统筹推进。

建设服务高效政府。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追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建设全省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做到发展不缺位、行政不错位、管理不越位。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加快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严肃问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努力做到人人高效率、事事快节奏、件件求实效,确保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建设清正廉洁政府。始终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永恒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作,在财政资金使用、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出让、行政审批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坚持厉行节约,继续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理直气壮地反对歪风、毫不手软地惩治腐败,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严惩,以良好的形象聚民心、促发展。

各位代表,蓝图催人奋进,使命光荣艰巨。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即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在全省纳入示范工程实施范围内的10个市(州)中考核验收命名5个省级示范市,15个县城中考核验收命名10个省级示范县,等额考核验收命名100个省级示范镇、1000个省级示范村。

“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快“一城、三区、五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八大突破”。“一城”指把中心城区加快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大城市;“三区”指加快建设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五基地”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西部新型化工基地、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八大突破”指在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牢基础、做富县域、做美农村、做活开放、做优科教、做实民生上实现新突破。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我市1996年在全省首批实现“两基”。

“五大工程”: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大力实施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化、商务电子化“五大工程”。

“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五大旅游核心品牌”:三星堆、德阳城、龙门山、蜀汉三国、地震遗址。

“服务外包”: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

“双百工程”: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育100名掌握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100名掌握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创业人才。到2015年,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能力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的人才高地。

“BT、BOT、TOT”: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移交”。其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BT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总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TOT是BOT融资方式的新发展,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文化四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先区、文化产业重要集聚区、文化改革创新先行区。

“六大工程”: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文化事业惠民工程、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化体制创新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双核五带”: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确定了“双核五带”布局。“双核”即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五带”分别是:1、沿长江发展带。包括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主城区、綦江、万盛、南川、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云阳、万州。2、成绵乐发展带。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3、成内渝发展带。包括成都、资阳、内江、自贡、荣昌、大足、双桥、永川、璧山、重庆主城区。4、成南(遂)渝发展带。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潼南、铜梁、合川、重庆主城区。5、渝广达发展带。包括重庆主城区、广安、垫江、梁平、达州、开县、万州。

“596”工程:围绕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目标,我市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系统工程。把握“五大关键”: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推动群众自治自律、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健全“九大体系”:维护群众权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新时期群众社会工作评价、城市服务管理。强化“六大保障”:组织领导、职能体制、长效机制、经费投入、考核督导、舆论宣传。

“四个一流”:强化一流的发展理念,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锤炼一流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