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1111-2019-002053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1-04-10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德阳日报
有效性:有效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1-04-10 来源:德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14日在德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及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经济社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开工灾后重建项目5474个,开工率99.7%;竣工5107个,竣工率93%;完成总投资1448亿元,占9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3.3亿元,增长30.4%;财政总收入187.4亿元,增长4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8亿元,增长4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3亿元。

2010年也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经历了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历程。面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化危为机,克难奋进,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5·12”特大地震给全市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和对口援建省市的倾力援助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在危难中奋起,在压力中前进,谱写了人类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史上的壮丽篇章。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情发生后,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全市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12477人,收治伤员59276人。震后10天完成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过渡安置。抢通42条阻断公路,通信、供水、供电设施在最短时间恢复到正常保障能力。妥善处置11处堰塞湖和115座震损水库险情,成功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危害。认真落实灾区群众救助政策,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扎实做好“四保一储备”,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两年多来,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把灾后重建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在去年9月底前,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5%,圆满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城乡住房大改观,33.4万户重建农房全部竣工入住,6.8万户重建城镇住房基本完成。各类设施大提升,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文化、体育、广电、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城镇建设大跨越,城市功能更加完备,汉旺、红白等重建城镇展露新姿。产业升级大发展,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生态环境大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持续好转。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如今面貌一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灾区发展振兴步伐加快。注重打基础、谋长远,着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用好产业重建资金,竣工1070个工业重建项目,新增园区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176户,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增绵竹、什邡2个省级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罗江经验在全省推广。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帮助24.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实施新村扶贫,帮助群众改善发展条件。积极推动与对口支援省市在特色产业、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灾区经济发展后劲。

抗击“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取得全面胜利。面对特大山洪泥石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将受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抢通保通汉清公路,全面恢复电力、通讯、供水,开展河道排险整治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科学规划重建,落实项目和资金,灾后重建正有序推进。

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全面超过震前水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005年的3.2倍;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3.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2.5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6.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

产业发展强劲有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机械、食品、化工产业巩固提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我市被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0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48户。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五年完成技改投资596.5亿元。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粮食产量突破200万吨,实现灾后连续三年增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达220万亩,全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在广汉启动建设。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9户,专合组织1104个,带动农户60万户。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全面落实“家电下乡”等政策,五年建成1784个连锁村社农家店,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7亿元,增长18.4%,是2005年的2.1倍。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8亿元,是2005年的1.4倍。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着力在灾后重建中加大建设力度,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绵茂公路等国省干线项目10个,全市通车里程756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2460公里、村道3217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加快“一中心、多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市区建成面积达60平方公里,5个县城和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8%提高到42.2%。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新增有效灌面7.6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24.5万口。推进德阳电网“康桥工程”建设,全市能源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成数字德阳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普及应用。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支持区域重点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兽医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水务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投融资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有了新发展,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88亿元,是2005年的2.9倍;贷款余额592.4亿元,是2005年的2.8倍。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稳妥推进市属国企改革,市级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监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47.1%提高到53.5%。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一批带动性强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德阳,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0年全市到位国内市外资金285.6亿元,增长24.8%,是2005年的5.7倍;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是2005年的3.8倍。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五年获省级以上技术进步成果奖52项,授权专利1858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76户。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7家、25家、52家。五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四川著名商标3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中国名牌4个、四川名牌32个。严格“两高一资”行业审批,关停一批“五小”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85%、9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地表水出境断面达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五年整理土地141.4万亩,新增耕地14.8万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3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五年营造林2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7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8.5%,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卫、治污、交通、市场、园林绿化五大设施建设,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城市成效明显。

三、民生和社会事业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投入,促进了民生全面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2元,增长13.2%,是2005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486元,增长15.3%,是2005年的1.8倍。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安排民生工程资金135.1亿元,其中2010年53亿元,建成了一批民生项目。实施就业促进政策,五年新增就业12.9万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加大扶贫解困力度,五年扶持1.3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12万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10.3万名、普通高中学生3.6万名,1024名藏区学生在我市免费就读。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49万、33万、15万分别增加到68万、52万和21万;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最高限额从5万元分别提高到15万元、9万元,补充医保赔付限额由20万元调整为40万元;新农合参保率达94.8%,人均筹资标准140元;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分别从2005年的59.3元、12.4元提高到146元、60.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7%。实施百姓安居工程,五年新增廉租房1.85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3万户。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年新增缴存人4万余人。红层找水打井4.25万口,解决了38.6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完成合格高中建设。西部职教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德阳被确定为全国高等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职教改革发展示范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九进九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域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五县(市、区)启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120个,是2005年的2.9倍。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初见成效。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农家书屋598家、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29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6551个。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城乡,文艺创作精品迭出,20余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举办了首届市运会,德阳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十一届省运会和残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再生育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扎实推进人口普查,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等工作。做好地方志、抗震救灾志的编撰工作。档案、保密、外侨、对台、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平安德阳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各项专项行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连续五年保持较高水平,警校共育经验在全国推广。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做好征地拆迁、国企改制、涉灾涉诉等维稳工作,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开展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专项整治,亿元GDP死亡率从2005年的0.56降低到0.28。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成功组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8·19”客运列车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军转安置、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我市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10年六县(市、区)双拥工作均获全省表彰。

四、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来,我们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法制不断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规范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五年办结人大代表建议593件、政协委员提案1061件。依法扩大民主管理,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增强,残联、商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功能拓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决策征询意见、集体决定等制度不断健全。“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德阳被确定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试点市和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绩效管理运行和监管机制,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大力实施“590”工程,深化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代办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精减行政审批事项134项,清理规范性文件786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灾后重建工程招投标、项目审批、网上办公等方面探索有效办法,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对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资金管理使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财政节支,严格控制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等费用支出,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了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艰难复杂的局面,付出了坚韧卓绝的努力,战胜了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五年奋斗,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德阳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精神凝聚起建设德阳的智慧和力量,为德阳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对口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倾情援助下,全市干部群众和衷共济、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广大援建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清醒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潜力发挥不足,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二是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招商引资力度还需加大。三是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力不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四是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涉灾、征地拆迁等引发的问题仍然突出。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更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灾区发展振兴,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建设,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经过“十一五”发展和灾后重建,我市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坚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机遇,夯实基础,三化联动,迸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加快发展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功能布局,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成都德阳同城化;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全面小康社会,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了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既是对我们“十一五”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勾勒了德阳未来跨越发展的前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投资总量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消费逐步提高,经济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继续走在四川前列。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更加发达,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国土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空气质量和江河水质不断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稳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建立,区域合作更加广泛、务实和深入,大开放促大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我们将坚持把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作为双重任务,正确处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坚持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新跨越。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投资规模、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统筹城乡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和保障民生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总量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努力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把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升级,增强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集成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民生装备,壮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化工产业清洁化、精细化发展,把高新技术运用、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中心环节,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逐步实现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推进食品产业品牌化,大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实施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跨越工程,扶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化运作、“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0亿元。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争创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落实全省“5785”战略工程,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实施“1525”工程,抓好8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园区管理和开发机制,提升园区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协调服务,搞好要素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健全财政支农稳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向农业农村倾斜。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以优质粮油、畜禽、蔬菜、中药材、晒烟等为重点,加快十大产业基地、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专合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搞好农业标准化,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办好第四届农博会,扩大农产品市场。加强以水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全国首次水利普查。加快新农村县(市)和示范片建设,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模式。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创业等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抓好扶贫开发、移民后扶工作,解决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众后续生产生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大力发展以工业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休闲、家政服务等社区和农村居民服务业。推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支持银行、证券、保险、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编制德阳旅游专项规划,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抓好大型项目建设,引入高端业态,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加强政策扶持,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狠抓设施建设,促进投资稳步增长

主动对接国家支持投资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拉动力。

全面完成重建任务。按照灾后重建规划,查漏补缺,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快港澳台援建和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建设,确保重建项目全部完成。抓好“8·13”泥石流受损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农房重建和清平场镇体系重建,力争汛期前让大多数受灾群众“迁新居,住新房”。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计划,抓好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一批振兴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决算审计、竣工验收、资产移交等工作,管好用好建成项目,切实发挥项目功效。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一中心,多片区”组团城市群规划,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抓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城北、旌南、天元和东山四个副中心,完善城市路网配套,尽快形成市区百万人口大城市骨架。加快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南公园二期、青衣江路和嘉陵江路上跨宝成线立交桥、绵远河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东一环路、金沙江路下穿宝成线立交桥、天元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重视城乡供水安全,加紧规划德阳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加快华强沟水库各项准备工作,解决德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后顾之忧。五县(市)要主动对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快新区和副中心建设。推动区域重点镇和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强化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提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巩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成果,推广罗江模式,攻坚破难,一抓到底,把综合治理工作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延伸,全域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交通等设施建设。围绕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加快绵茂公路建设,开工旌江大道、天星大道、德阳南北汽车站,力争遂德阿高速(德阳段)开工建设。开展德阳到都江堰高速、蒲江—简阳—中江高速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成什绵、成南巴、成都二绕等高速公路以及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等过境通道建设。加快德阳火车货站的搬迁改造。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47公里。继续实施德阳电网“康桥工程”,加快什邡马井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

三、着力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开放合作

坚持创新驱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开放合作,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积极开展社科研究和科普工作。深入推进校(院、所)市合作,强化产学研联盟,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成果和项目落户德阳。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借鉴成都等地成功经验,制定落实支持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关政策。做好全域德阳规划,统揽全市中长期城乡发展。构建规划、公共财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六大支撑体系,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等基础工程,着力强化公共和行政两大基础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继续深化区域重点镇改革和发展,逐步带动周边区域。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招商责任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330亿元,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优势产业、工业园区、重大项目、产业集群为载体,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坚持主题化、专业化招商,积极开展重点招商,推进十一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履约工作。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素质人才。

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成都德阳同城化战略,加大与成都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力度,着力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形成共建共享的城市空间体系和综合设施体系。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努力在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发挥重要作用。拓展对口合作领域,构建互动发展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

积极拓展外经外贸。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投资办厂和开发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继续做好德阳海关和检验检疫局筹建工作。加强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抓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宣传,关爱民营企业家成长。

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加大民生性投入,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扩大城乡就业规模。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和减负稳岗政策,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大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提高集体合同签订率,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旌阳区试点和什邡启动工作,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巩固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市级统筹。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城乡住房保障。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职责,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廉租房房源4000套,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设公租房6000套,启动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9416户,使3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和支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抓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五、注重科学理财,提升财力保障和金融服务水平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控作用,更好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财税工作。努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民生、“三农”、产业升级等领域的支持保障力度,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扩大公务卡改革试点,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防控债务风险。

扩大融资规模。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投入。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继续引进股份制、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德阳。用好用活产业基金,采用BOT、BT和股份制等形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引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投融资企业开展投资参股等合作。充分利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支持企业上市。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培育发展会员制、商业性等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改善和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

六、抓好社会建设,构建和谐德阳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农村教育振兴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小学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抓好全国高等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职教改革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高中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人才引进、奖励、安居等配套政策,大力实施人才素质提升、高端人才引进等工程。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以县级医院标准化为重点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二医院争创国家三级医院。搞好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继续推进广电“村村通”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第二届市运会,组织参加全国第七届城运会和全省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高唱“五好”时代主旋律,抓好“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构筑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全民素质工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大调解”工作,抓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建设,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警预报和快速响应机制,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科技兴安能力,搞好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

七、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狠抓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及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抓好重点治污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降低主要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强化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政策扶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并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评、问责等机制。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强化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建设工地、运渣车、机动车尾气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好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整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八、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加强政府建设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专家咨询、群众听证、集体审定和完善后评估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启动“六五”普法,深化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推动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

推进高效行政。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公,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健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强化目标督查管理。

推进廉洁行政。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灾后重建、公共资源出让、中介组织、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规范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努力打造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我们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快的步伐、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四保一储备”:即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保卫生防疫措施落实,应急储备充足到位。

“康桥工程”:2009年8月,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德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德阳电网建设全力支持灾后重建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名为“康桥工程”的电网投资计划。省电力公司将在2009-2012年间投资30.8亿元,其中:35千伏及以上新(扩)建输变电项目39个,投资20亿元;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建设与改造资金10.8亿元。

“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

“五小”企业:指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

“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在全省纳入示范工程实施范围内的10个市(州)中考核验收命名5个省级示范市、15个县城中考核验收命名10个省级示范县,等额考核验收命名100个省级示范镇、1000个省级示范村。

“九进九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九进”指九类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进乡镇,包括: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康复理疗、心理干预、卫生监督、计划生育。“九免”指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15元包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0-3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

“大调解”工作体系:指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矛盾纠纷解决形式的资源和力量而形成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

“590工程”:为创建全省一流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政务服务中心“590”工程建设。5个100%:所有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必须100%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本级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权100%对行政审批服务科授权;政务服务中心的按时办结率实现100%;跨部门行政审批和服务实现100%并联审批;国有产权转让、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国有土地、矿产资源转让必须100%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招、拍、挂。1个90%:在政务服务中心的当场办结件达到办件总数的90%以上。1个0投诉: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所提供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实现有效投诉为“零”。

“成渝经济区”: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15个市县和重庆31个区县,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部分。四川进入成渝经济区的地区有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遂宁、乐山所辖部分县(市、区)。辖区土地面积8716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97%;常住人口3720.5万人,占全省的45.46%;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8373.2亿元,占全省的59.17%。

“三化联动”: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

“同城化”:源于城市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融为一体发展。相邻城市之间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主要特征是各城市之间保持行政上的独立性,经济上加强合作,产业互动共融,共同发展。同城化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降低发展成本,特别是减少一些重复的项目,方便群众在城市之间的往来,增加就业、发展机会。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同城化发展有利于中心城市聚集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城市之间密切协作与分工,使得城市群整体功能有极强的放大效应。

“高端装备”: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空间基础设施和卫生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5785”战略工程:指到2015年,全省培育5条万亿产业带(成德绵自内资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成德绵内广遂电子信息及服务产业带,成德资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7个增加值超千亿产业(装备制造、电力能源、饮料食品、电子信息、油气化工、钒钛钢铁、汽车制造),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园区(基地),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1525”工程:指到2012年全省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旌阳天元工业集中区、什邡经济开发区进入该工程。

“米袋子”工程:指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耕地质量建设、种子工程、良种良法入户到田、重大病虫害防控、科技保障、农机化推进等骨干工程,旨在通过项目整合实施和相关惠农政策支持,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达到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

“菜篮子”工程:指“菜篮子”产品保障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

“BOT、BT”: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移交”。其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BT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总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五好”时代主旋律:“五好”指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

“三基地一窗口”: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窗口。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用户以未来的节能收益为设施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节能服务。一般分为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承诺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

“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责任编辑:桂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