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索  引  号: 1111-2017-002682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7-01-16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中国·德阳
关  键  词:德阳市 健身 实施计划 2016-2020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7-01-16 来源:中国·德阳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努力促进健康中国、健康德阳建设,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符合德阳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积极营造政府重视、社会参与、企业(社团)支持和倡导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发展目标。2020年,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8%,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设施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县(市、区)形成特色的地方全民健身品牌。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加大体育产业培植力度,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0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二、主要任务

(三)弘扬体育文化,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充分利用平面、网络、刊物、专栏、讲座等现有宣传手段,强化“互联网+”的功能和活动、赛事联动等,充分利用“元旦”、体育日、健身日、元宵重阳登山等节日和大型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全民健身典型,讲述榜样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德孝和三星堆文化为主轴,挖掘本地特色体育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发展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四)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大众化、经常化。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的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继续办好球类联赛、城市定向、元宵重阳登山、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以及乒乓球草根球王争霸赛等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健身休闲项目,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登山、徒步、游泳、广场舞、球类和棋牌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培育赛车、轮滑、滑翔、极限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秧歌、健身气功、腰鼓等民族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融合各地各行业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和旅游休闲资源,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改革办赛模式,举办德阳市第三届运动会和小型多样、形式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实行工间操,广泛开展“五个一工程”。继续抓好一县一品牌建设,发掘具有德阳区域文化底蕴的健身项目,重点扶持乡镇打造全民健身特色项目,积极打造德阳全民健身体育品牌。

(五)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鼓励县乡基层依法进行社团登记,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引导、服务、规范现有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继续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人,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总人数达到10000人。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条件。

扩大增量,推进县区“一场一馆一中心”建设,推进乡村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农村体育中心户逐年增加,十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苑建设逐渐由城市向乡镇发展。新建居民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确保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继续利用好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成为全民健身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完善东湖山公园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城市绿肺”条件,建成群众休闲、徒步健身的经典区域。加强体旅结合,积极打造龙门山脉沿山、半山和高山全民健身项目开发;以罗江白马关为龙头,积极打造龙泉山脉丛林穿越、山地自行车和户外运动休闲健身产业开发,建成一批特色体育休闲基地建设。

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营利性体育场馆设施定时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实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基本达到无障碍设置。

(七)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抓好体旅、体文、体教、体卫结合,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改善民生、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全民健身作为主动健康的手段,推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为建设健康城市服务。推动与教育事业融合,促进全民素质培养。推动与文化事业融合,为建设文化强市服务。推动与养老、助残等事业融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发展全民健身,带动健身服务业发展,推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拉动体育健身消费,努力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八)突出重点,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体育城乡统筹,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要大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落实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帮助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经费、有骨干、有活动、有制度”的要求,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创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模式,引导更多的职工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农民将传统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活动结合,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推广妇女健身方法,引导妇女参加适合其特质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特殊人群提供健身服务,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和体育发展成果。加快发展足球运动,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

三、保障措施

(九)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严格落实“三纳入”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服务标准与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政府配送器材等方式,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逐步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十)保证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与保障力度。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扶持力度,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和全民健身基本建设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对全民健身实行财政专项补助,加强体彩公益金的监督管理,真实体现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十一)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加强全民科学健身指导,充分利用大型活动、节假日、“三下乡”等节点,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指导服务。举办科学健身知识讲座,编辑科学健身知识资料,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提升科学健身水平。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把运动场馆设施、健身人群、健身指导、赛事活动等资源融为一体,打造全民健身信息化工程,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

(十二)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管。加强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参与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游泳、攀岩、滑雪、潜水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安全。

(十三)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采取行政监督与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本实施计划落到实处。按照国家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各地要在2020年将本地全民健身实施情况报上一级体育主管部门。

责任编辑:王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