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索  引  号: 1111-2017-004426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7-10-09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中国·德阳
关  键  词:德阳市 安全生产 十三五 规划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7-10-09 来源:中国·德阳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目   录

一、规划背景............................................................................................5

(一)“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成效............................................5

(二)“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9

(三)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0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3

三、主要任务..........................................................................................14

(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14

(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保障体系.....................16

(三)健全重特大事故遏制预防体系..........................................17

(四)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体系..................................................23

(五)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4

(六)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25

(七)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26

(八)健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28

四、重点工程..........................................................................................29

(一)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工程..................................................29

(二)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程......................................30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能力提升工程..........................................31

(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31

(五)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32

(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32

(七)安全教育培训工程...............................................................33

(八)安全社区建设工程...............................................................33

五、保障措施..........................................................................................33

(一)强化组织领导.......................................................................33

(二)强化政策保障.......................................................................34

(三)强化人才培养.......................................................................34

(四)强化评估考核.......................................................................35

德阳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关于“十三五”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科学谋划事关安全生产事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和重大举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安全监管系统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基固本、凝聚合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操作层面,全市安全生产总体状况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

——抓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德阳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党委书记挂帅推安全、政府主要领导担责抓安全、分管领导主责管安全、部门依法治安全的格局。二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按照“属地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原则,认真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三是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向基层延伸。制定出台《德阳市安全生产“四级五覆盖”实施办法》,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全市、县、乡、村完成“五个全覆盖”,覆盖率100%。四是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书。每年初,上一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政府与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签订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与高危行业签订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100%。五是逐年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对公共安全设施、应急救援装备、事故隐患治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管执法装备等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

——抓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一是将“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相结合,强化事故源头治理。在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排查治理了一大批安全隐患。二是强化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适时跟踪挂牌整改进程,协调解决了G108国道(白马关段)、德阳商城、兰成渝输油管道(石亭江)等10余处重大安全隐患,确保重大隐患按期整改并销号。三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回头看”。针对近年来国、省、市安全生产督查出的问题和隐患,相关部门和单位立即进行了整改,所有问题和隐患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

——抓安全宣教培训,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一是坚持依法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每年初编制下发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重点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三类人员安全资质培训。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好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开展集中咨询、应急救援演练、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提升群众安全意识。三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安监干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轮训,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新《安全生产法》宣贯。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后,邀请省安监局领导和法律专家进行新《安全生产法》专题学习辅导,组织安全生产宣讲团及骨干深入市、县(市、区)、镇(乡、街道)、企业开展宣讲活动。

——抓基层基础工作,整体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一是狠抓示范建设活动。始终把标准化企业创建、安全社区建设摆到了强基固本的重要位置加以推进。全市已有941家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43个乡镇(街道)获得“四川省安全社区称号”。二是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攻坚工作自动化改造。以危险化学品重点攻坚县什邡市为突破口,促进全市危化企业实现“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化工园区“一体化”。三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成立了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了以市公安消防支队为主,天池矿山救援队、什邡矿山救援队、美丰化工抢险队、德阳工程机械行业商会等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为辅的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提升了我市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抓安全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依法治安。一是建立了德阳市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通过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情况与征地、贷款、工商保险费率等经济政策挂钩,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建立社会保险机构参与安全监管机制。将保险机制引入安全生产领域,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充分依托四川省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督促4900余家企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编制标准清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四是强化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后,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特别是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事故进行挂牌督办或提级调查。

专栏1:德阳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2015年比2010年降幅

1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24

0.1

58.33%

2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35

1.7

49.25%

3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3.62

2.54

29.83%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8

2.1

25.0%

5

事故死亡人数(人)

225

153

32.0%

6

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人)

57

24

57.89%

7

较大事故起数(起)

3

2

33.33%

(二)“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攻坚期,是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努力打造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的重大机遇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决战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效,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给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坚持安全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进依法治安指明了前进方向,“五大发展”理念为新常态下安全发展提供了战略驱动力;推进与成都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政策机制“六个协同”,着力打造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北部新城发展战略,我市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监管监察、公共服务和社会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会提升企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工程防护能力,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刚性目标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安全生产工作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强有力的支撑,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随着创新发展的大潮奋勇前进。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责任体系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安全监管监察能力要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要达到全新的高度,安全文化的氛围要空前浓厚,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要得到彻底解决。“十三五”时期,必须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出实招、破难题、做实事、见实效,使安全生产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平安工作健康生活的共同愿望使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期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康社会既是经济指标的体现,更是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切实落实安全监管监察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安保设施,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构筑基层公共安全平台。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从业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安全意识,努力形成群防群控群受益的新格局。

(三)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安全生产“基层薄弱,基础脆弱”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偏高。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压力大、产能过剩、行业运行不景气、市场主体迅速增多和稳增长保民生项目大量实施,给现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带来挑战和压力;高危行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时期,道路交通(特别是农村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领域事故多发,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有待完善。一是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职权划分不明确;二是监管监察主体权责不对称,存在监管重叠或监管空白现象,监管权责不对等(尤其是乡镇、街道属地化管理),安全监管合力效能有待提高;三是监管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科学的监管监察工作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应急救援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五是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力量薄弱,与繁重的安全监管监察任务不相匹配;六是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匮乏,专业培训不足,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干预措施不完善。

——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势严峻。一是职业病危害防治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危害因素接触人数众多,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淡薄,职业病防治情况底数不清、现状不明;二是监管体制调整不到位,监管力量、装备、技术配置和保障措施不到位;三是职业病患者数量和工作场所伤残人数有所上升,一些潜在风险还在累积。

——安全文化理念亟待普及。一是公众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安全知识认知水平和技能有待提升;二是部分地区安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安全文化产品开发和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等需大力加强;三是尚未形成安全生产价值体系,安全知识普及渠道不广,安全文化弘扬力度不足。

——企业安全生产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安全观念,普遍偏重经济效益,未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不力,企业员工缺乏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强化监督检查和监管执法,强力推进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推进科技兴安,加强全民安全教育,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严密层级治理和行业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原则,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范”原则,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和基本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一批生命安全工程,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兴安”原则,大力开展安全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坚持“依法治理、严管重罚”原则,加强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法治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一般事故死亡人数和新增新发职业病病例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较大事故每年控制在4起以内,遏制重特大事故。与2015年相比,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

专栏2:德阳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0%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0%

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30%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20%

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6%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落实安全生产领导和监督管理责任。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把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实施重点考核指标“一票否决”。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安全生产履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理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职责关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及分工,依法依规制定公布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张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明确并落实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职能作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工作机制。

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明晰各类投资主体、产权单位、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等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企业实行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各方主体法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考核。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风险公告、岗位安全风险确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制度,完善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和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度,不断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评自控、隐患自查自报自治。完善全社会监督举报方式,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修改举报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举报奖励额度,建立形成全社会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标准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依法在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引导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类保险;加快制定实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费用的提取、使用和管理办法,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深化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并严格落实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保障体系。

1.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职能”的工作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数量、安全形势相适应的安全监管及监察执法力量配备和工作经费、条件保障机制,改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执法条件,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执法人员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及执法必要专业装备配备率达100%;推进市派驻工业园区执法、县(市、区)派驻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执法、具备条件的成立片区执法中队等方式,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现场实操为主的基层执法人员培训活动,建立安全监管监察人员选拔和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

2.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配套制度建设。

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裁量标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综合监管执法,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探索建立公安、检察、审判机关介入安全执法工作机制,对抗拒执法、逾期不执行执法决定的,依法强制执行或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涉嫌犯罪的违法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坚决杜绝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完善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事后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

3.改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方式。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精简整合安全生产许可事项,严格安全准入;规范“双随机”和重点检查双线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监管执法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公开、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和重大风险应急公告制度。探索实行联合执法、委托执法、派驻执法、跨区域执法等监管监察方式;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家队伍服务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为安全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三)健全重特大事故遏制预防体系。

在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效管控粉尘气等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煤矿: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安全保障过低的煤矿产能,在前几年引导关闭的基础上,争取2017年底全市退出煤炭行业。
   非煤矿山:以露天矿山、地下矿山、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等为重点,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并争取2017年完成磷石膏堆场的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地下矿山采空区整治,2018年基本完成全部采空区隐患治理任务。严把新建矿山准入关,整治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不断推动矿山整顿升级。严格执行非煤矿山淘汰落后和推广先进设备及工艺目录,加大矿山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矿山现场生产作业人数。推进非煤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建设工程,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采集磷石膏堆场、露天高陡边坡等重点矿山的相关数据信息,逐步建立非煤矿山数据档案。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监管制度,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监管。

危险化学品:推进重点地区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实现与城乡规划有机衔接,化工园区(集中区)设立前必须进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进一步规范现有化工园区(集中区)的管理,已建成的化工园区(集中区)每5年开展一次风险定量评价工作,推进化工园区(集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有效降低区域安全风险。开展沿江沿河和处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综合整治,实施安全环保搬迁工程,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推进化工过程管理,强化对检维修、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等重点环节的执法检查。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攻坚工作,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发挥智慧安监平台作用,绘制市、县两级以及企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将全市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全部接入智慧安监监控平台。严格重点区域(铁路货场)、仓库储存、经营准入条件,强化重点区域危险化学品仓储安全管理,防止管理“真空”和“盲区”。

烟花爆竹及民用爆炸物品:全面推进烟花爆竹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实现危险工序“人机隔离、人药隔离”。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率先退出烟花爆竹生产,力争在2020年以前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退出。持续强化烟花爆竹“三库、四防”建设,遏制“三超一改”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严格执行产品流向信息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民爆物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管控,督查指导涉危企业设立监控中心,在爆破作业现场、危爆物品仓库等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机关“天网工程”衔接;强化定员管理,严格控制高危作业场所人员数量。

冶金等工贸行业:完善受限空间、交叉检修等作业安全操作规范;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化解钢铁等过剩产能,推动高危行业比重下降、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减少重大风险点,降低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深化金属冶炼、粉尘防爆、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等专项整治,重点抓好高温熔融金属液体生产、吊运和金属粉尘作业场所超过10人、其它粉尘作业场所30人以上的粉尘涉爆企业的安全监管。

道路交通: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和事故隐患排查分级标准体系,完善道路交通行业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建立完善国省干道、重点旅游线路等重点道路电子监控系统,完善客运车辆、旅游包车、大型货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学生校外活动车、渣土车等重点车辆的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按照“应建必建”原则,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对乡道以上行政等级公路路侧护栏进行查漏补缺,并向村道延伸;集中开展对客车、旅游包车、大型货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农村面包车、渣土车、低速载货汽车等车辆及其驾驶人的专项整治,继续巩固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加强国省干线超限检测站的建设和管理,强化货运源头监管和追踪处理。

建筑施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建立建筑行业相关单位名录库和基础数据库,制定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业标准。严格落实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审批和专家论证制度,严格执行技术交底、检查验收、施工批准、监测等制度,加强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测监控和现场监管。严格升降机、高处作业吊篮、混凝土浇筑等作业过程安全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及挂靠等行为。

油气输送管道:巩固隐患集中整治成果,强化建设项目源头和过程管理,推进管道保护法制化进程,建立油气输送管道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油气输送管道穿越人员密集区、风景名胜区、饮水水源保护区以及与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交叉部位的安全监管,开展安全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快油气管道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管道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第三方施工、高后果区监管、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决策支持功能。持续抓好管道隐患排查,加强高后果区管道风险管控,推进重点管道改线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隐患整治挂牌督办验收销号制度,加强管道巡护管理,确保在役管道的运行安全。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管道沿线广大群众的管道保护意识,切实保护管道安全。

特种设备:深入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基础数据库。大力推进特种设备综合管理平台、车用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平台和液化石油气瓶“智能角阀”管理平台、969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推动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完善风险预警预报机制。

水上交通:推进水上交通安全监测信息化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渡改桥”工程,取消江河渡口5个;全面开展水上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自用船舶监管,严禁非法客货运输、超载、擅自改造船舶等违法违规行为。

电力: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原则,强化电站建设与运行安全监管,建立全市电力行业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推进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处置、专业人员管理、容灾备份等工作,推进电力工控设备的隐患排查及漏洞整改。重点做好防洪度汛、迎峰度夏等时段的电网安全工作,强化大坝特别是特高坝水电站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雨情、水情预测预警。

消防: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超高层建筑、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福利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人员集中的培训机构、群租屋、旅游景点、高层地下建筑、文物古建筑、古镇、寺庙、仓储物流、“三合一”、住改仓等单位(场所)为重点,全面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风险分析,突出防火(物理)隔离,强化重大火灾隐患、区域性火灾隐患的整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积极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开展化工企业调查评估与灭火救援能力建设专项行动,掌握生产性质、功能布局、危险特性,进行消防安全评估,建立“一家企业一套档案”的资料体系,督促企业提高初期处置控制能力。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竣工消防验收。

城市公共安全:加强城市规划安全风险的前期分析,完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准入标准,科学论证高危企业的选址和布局,强化危险性项目规划审批管理,尤其要做好与城际轨道交通、油气输送管道、城镇燃气管线、建筑渣土堆放场等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区域水、电、气、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立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地下管网信息共享和安全监管机制,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加强日常监测管控;完善城市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同步建设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园、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的公共安全设施。加强消防设施、电梯等特种设备、人员紧急疏散通道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加强城市玻璃幕墙技术方案论证及专项设计审查,全面开展既有玻璃幕墙的普查和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市、县玻璃幕墙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强化玻璃幕墙的检测、维护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建设运营安全管理;科学设置高层建筑物、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涵洞、桥梁、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等重点建筑(设施)的安全防护与应急避险设施,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四)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体系。

1.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治基础建设。

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坚持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明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部门间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治资金投入。切实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属地监管责任,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监督员制度。建立部门监管、用人单位自治、工会组织监督和行业协会自律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机制。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示范企业(职业卫生规范化企业)创建活动。

2.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加强矿山、隧道施工、家具与电子制造、陶瓷和耐火材料生产、印刷包装行业涉尘涉毒监管。继续强化粉尘危害治理,重点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包装和装车两个环节的技术升级改造,淘汰石材加工干法作业,推进矿山粉尘在线监测监控。

3.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数据上报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继续推进市、县两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典型职业病危害防治先进技术和装备;强化职业健康监管人员专业培训,加快培育职业健康监管专业队伍。

(五)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1.夯实安全生产科技基础。

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事故分析鉴定、危险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等市级安全科技支撑基地建设,力争在2020年以前,全市建成1个市级、2-3个县级安全生产技术鉴定中心。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与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互利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安全生产科技人才;搭建“官学研产”一体化平台,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以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病危害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成熟度高、安全生产保障作用突出的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化,大力推广防治事故灾害先进技术装备,启动实施一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针对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点区域、单位和关键部位、环节,通过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2.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攻关。

重点开展安全生产发展战略、法规标准、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管理、监督执法等理论研究,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指导。

(六)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

1.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

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战略,加强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数据标准规范化建设。在建成市级智慧安监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各县(市、区)智慧安监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智能监测等手段,推进集动态监控、智能分析、快速响应于一体的德阳市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互联互通。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整合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共享相关行业数据,形成具有统一视图的安全生产中心数据库,全面实现市、县(市、区)安委会成员单位间及其与重点企业间互联互通。

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企业在线实时监测巡查和宣传培训等4大业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基础业务数据,探索建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基础业务信息中心,整合、扩充、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业务系统,保障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通道的畅通和安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履职效能。

3.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规范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标准,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建设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在线监测监控、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进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风险电子图等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先进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七)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制。

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试点示范跨行政区划、跨行业(领域)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应急处置评估和专家技术咨询制度;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补偿与奖励、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人员伤亡抚恤、应急人员保险制度,推进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正常运行。积极推动大中型高危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兼)职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应急管理人员,推动中小型企业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等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和特殊灾害事故处置,加强全市消防特勤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成“编配特殊人员、配备特种装备、开展特别训练、具备特别手段”的攻坚力量和尖刀队伍;以消防特勤队伍和园区重点危化企业救援队伍为骨干,通过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和装备水平,着力解决化工园区(集中区)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和指挥协调人员及各级救援队伍指挥员培训和演练,加强政企应急预案衔接与联动,加大实战化应急演练力度;加大应急队伍装备建设、设施建设和演习训练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民间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别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3.深化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力争高危行业企业危险工艺、部位、场所、岗位视频全部接入指挥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在线评估、在线指挥,实现对高风险场所(危险环境)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指挥。加快推进市和县(市、区)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大数据建设,强化应急救援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应急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

(八)健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

1.构建全媒体、分众化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各县(市、区)至少搭建2个以上主流媒体宣传平台,全面强化全媒体、立体化安全生产宣传。加大在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宣传、教育、文化、广电、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优势,完善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天府行”、“安康杯”等活动,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抓好安全生产新闻发言人、专家、记者和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和安全生产监督员五支队伍建设,鼓励安全生产宣传志愿服务,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2.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严格执行《安全社区建设与管理基本规范》(DB51/T 1795-2014),持续加大安全社区推进力度,完善安全社区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全社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力争45%的乡镇(街道)建成省级安全社区,50%的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安全体验馆。加强与相关部门、高校及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建力度,打造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安全促进项目;持续推动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普及安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

3.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建设。

继续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内容;把普及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高危行业职业教育体系;把安全知识纳入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继续完善安全培训大纲,全面实现安全培训有“纲”可依;坚持安全培训教考分离制度,不断加强考试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的安全培训考试中心,大力推进实际操作考试点建设;督促企业深入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高危行业企业“三项岗位”人员100%持证上岗,以班组长、新工人、农民工为重点的企业从业人员100%培训合格后上岗;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有关协会组织的自律作用,倡导安全培训机构行业自律。

四、重点工程
(一)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工程。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专栏3: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工程

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工程:加强宣传,引导剩余煤矿主动申请关闭,力争2017年退出煤炭行业,完成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

地下矿山采空区治理:在2016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17年全面启动地下矿山采空区事故隐患治理工作,2018年基本完成治理任务。

危险化学品仓储区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化工企业入园搬迁工程、化工园区安全防控工程:按风险等级由各级人民政府合理规划,拟定搬迁计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大风险(D级)、较大风险(C级)企业搬迁入园、转产或关闭工作。

烟花爆竹组合烟花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示范工程:实现危险工序“人机隔离、人药隔离”。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3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县,所有规模以上工贸企业达三级标准。

工业园区规范化建设:8个工业园区全部达到“德阳市安全生产规范化工业园区”称号。

油气运输管道隐患治理工程:巩固隐患整治攻坚成果,建立油气管道保护长效机制,防止占压、安全距离不足等新隐患产生。

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工程:2017年全面完成全市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住宅老旧电梯的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工作。

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应建必建’原则,对乡道以上行政等级公路路侧护栏进行查漏补缺,并向村道延伸。

“渡改桥”工程:取消江河渡口5个。

“两客一危”车辆安装防碰撞系统和道路运输“一车多方”安全监管平台:对全市客运车辆、旅游包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车辆安装使用防碰撞装置,建成交通、公安、安监、旅游、保险等多部门共建的“一车多方”安全监督管理平台。

重点铁路道口“平改立”和线路封闭工程:加大道口“平改立”和铁路线路封闭工程,有效防范铁路路外事故的发生。

城市安全风险源普查工程:开展城市安全风险普查、评估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城市安全信息共享和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并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推进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老旧危楼、在建工程、轨道交通、城市燃气等公共设施隐患综合治理。

(二)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提升安全风险辨识管控能力、事故隐患预测预警能力和新情况及时发现感知能力,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建设,整合改造市、县(市、区)各级业务应用系统,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数据库,绘制市、县以及企业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基本建成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德阳市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

专栏4: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建设工程:与市安委会成员单位之间安全生产相关信息共享率达100%。

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市级负有市场监管职责部门数据共享率100%。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程:全面推行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评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自报。

全市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建设工程:实现高危企业在线监测率不低于80%。

非煤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建设工程: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排土场、露天高陡边坡等重点矿山的相关数据信息,逐步建立非煤矿山数据档案,推进风险分级管控。

危险化学品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库登记率不低于100%。

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及事故预警工程:实现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率100%。

客运车辆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上线监控率达98%;完善重点车辆和重点驾驶人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建设。

水上交通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水上交通信息动态监控平台和应急救助体系。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推进特种设备综合管理平台、车用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平台和液化石油气瓶“智能角阀”管理平台、“969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保障水平。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职业病防治综合监管系统,实现职业病危害防治信息共享。在全市建成1-2个职业病危害警示教育基地。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程,在矿山、化工领域分别建成一批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示范企业。

(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安全监管监察职业能力建设标准,补充、更新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装备;推进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平台化、网络化、公开化;开展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强化基层监管监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安全监管部门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市、县安全监管部门配备履职基础保障装备、现场监察执法装备、风险预警防控装备、事故调查处理装备、应急救援指挥装备、法制宣传教育装备、技术支撑保障装备等执法专业装备。

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一库四平台”建设工程:配合国、省安监局开展行政审批项目库、网上审批运行平台、政务公开服务平台、法制监督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建设。

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果综合评估中心建设工程:监管监察执法效果在线评估率100%。


(五)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攻关一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一批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安全生产示范工程项目,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应急管理工作,完善我市矿山、危化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体系建设;利用应急救援基地,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开展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事故应急辅助决策能力。

专栏6: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工业园区危化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以消防特勤队伍和园区重点危化企业救援队伍为骨干,通过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和装备水平,建设专业危化应急救援骨干队伍。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推进应急救援资源系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模拟演练救援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及骨干队伍互联互通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逐步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七)安全教育培训工程。

加快安全生产远程宣传教育平台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市级和县级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加强“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推动考试点建设,促进高危行业职业安全教育体系建设。

(八)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程规范化,推广“7+N”建设模式(即一套安全管理制度、一个安全文化阵地、一条安全社区示范街、一个安全示范校园、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一份隐患排查治理表、一支应急救援示范队伍、N个安全促进项目),丰富建设内容,提升建设质量,实现“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常态化;建设德阳市安全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备案到持续改进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大与相关部门、高校及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建力度,建成一个市级安全社区教学实践及社会服务基地,打造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安全促进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是安全生产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安全生产专项规划。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责任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逐级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和重点工程;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五年规划的有效衔接,坚持同步计划、同步安排、同步落实;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规划背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说清楚,大力宣传各地推动规划实施的好做法、好举措,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二)强化政策保障。

围绕推进安全生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安全生产工作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重点加大对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包括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煤炭去产能、危化企业搬迁、渡改桥、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重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政策、安全科技研发支持政策、安全产业扶持政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运行保障政策、农民工安全培训补贴政策等;建立健全企业关停并转补偿机制,加快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企业淘汰退出进度,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探索包括市场手段在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举措解决安全生产投入问题。

(三)强化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适应安全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整合我省安全生产人才资源,积极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加快培养安全生产亟需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公共安全和职业健康等各类专业人才。注重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加快安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在我市高校安全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重点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以及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强化评估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调整,强化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严格严肃规划进度和指标的考核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预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状况,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有效应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责任编辑:王成福